Wednesday, April 28, 2010

為何橘生淮北則為枳?

針對明年行將推行的“小學標準課程(KSSR)”綱要,教育部審議委員會已提出首階段改革諮議 報告,教育界多重視其中有關語文授課的變革部份,而對其他各項改革的建議並未予以重視,足見社會上所關心的教育改革,仍屬於功利的層次、技術的層次,而對 教育基本精神的改革,引不起太大的興趣。

其實小學標準課程綱要一如過去實施的初級讀寫能力計劃(KIA2M),以求導正過度應付考試的學校文化,只是整個教改基礎;其他更重要的改革尚有繼續擴充教育內容,調整教育類型與功能,以及合理調整及增加教育資源,而這些改革才是根本之圖。教 育部擬成立國際教育諮詢理事會,上述教改規劃應該是重點討論項目之一。

大馬的教育政策有兩大特色:其一是教育內容的單元化,包括學制、教材、師資培育以及生活管理 等;其二是管制嚴苛,包括人事的任免、思想的灌輸,以及校園內外的學生活動,無不籠罩在一張由政府所織成的嚴密的網中。在這種強調單元化的教育政策之下, 學校不要求學生有創意,不准外界參與教科書的編訂,其中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及其負面作用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,此一制度不知埋沒了多少英才,不知扭曲了多少 青年的雄心壯志。具有物理天才的學生很可能被分發到農業工程系,有音樂天才的學生很可能被分發到中文系,不善記誦之學而具有領導才幹的學生很可能被摒在大 學門外,終身去做一個與志趣不合的木工或小販。此制更大的缺點乃是所有的教育制度都必須為遷就考試而存在。是以50多年來,教育改革最慢,最跟不上世界的 潮流。當經濟發展已進入另一階段,政黨政治已出現兩線制雛型,教育界仍是暮氣沉沉,直到成立國際教諮會,由具有國際學術地位的人出面領導,才讓我們嗅到一 絲清新的氣息。

其中審議委員會所提的數項建議,無一不是老問題,無一不是10年、20年前便應從事改革的課 題;只是政府態度消極,以及教育界這個封閉系統保守心態的抗拒,以致遷延至今。

很顯然,大馬近10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,使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幅提高,青年學子競相報讀高等學府 是自然的演變。教育官員主觀的意願是鼓勵大多數學生接受中等的職業教育,希望在畢業後有一技之長,可在社會謀一技之棲,以免浪費人力資源。然而客觀的情況 並非如此。東方人受科名遺風的影響,一方面要取得學位滿足虛名,一方面獲得學位者的確在社會上可獲有更大的空間,也能獲得更好的待遇。所以青年競相往大學 進軍,並非甚麼壞事,社會也有滿足這種需求的義務。只是正如審議會的建議,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的類型與功能,儘量使其多元化,例如高等學府不僅只是綜合大 學,而應包括教學或研究大學、技術學院、社區學院、專科學院與開放大學等。

社會的多元化必然會導致教育的多元化,教育部力求打破單元化的改革方向是對的。

除了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性的多元化外,政府與私立學校也必須兼容並蓄,而且對私校的各項限制包 括學制、學科、收費、教學方式等限制,都必須自由化,否則與政府學校有何區隔?西方各國學術的成就,多半發韌於私立大學,政府對私立大學多採放任態度,只 有絕對的自由化之下,方能建立一流的學術水準。

今天的教育體制,必須從根改革,技術性的調整,已無助於大局。試看我們的學生只要一到新加坡、 美國,獲醫學權威專業獎者有之,獲科技獎者年年有之,在國際文壇、樂壇上嶄露頭角者亦有之。為何橘生淮北則為枳?

難道還不值得教育界深思乎?

星洲日報/社論‧2010.04.27

No comments: